中国创新药:寒冬中的希望之光
元描述: 中国创新药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本寒冬、医保支付困境、市场竞争加剧,种种问题交织在一起,让行业发展举步维艰。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创新药产业现状,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引言:
中国创新药产业,在经历了2015年医药体制改革后的“黄金十年”后,如今正站在十字路口。一方面,国产创新药研发取得了长足进步,一大批创新成果涌现,甚至在部分领域超越了欧美国家。另一方面,资本寒冬、医保支付困境、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让不少企业陷入了困境,甚至面临着“沉沦”的风险。
中国创新药:风雨二十年
## 创新药的“黄金十年”:从“北大荒”到“春暖花开”
2012年,回国创业的启明创投合伙人陈侃,描述当时中国生物科技行业的现状是“北大荒”,大家对创新药的研发几乎一无所知。然而,2015年,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上任,一场医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风暴席卷而来,为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这场改革的“精髓”在于“提速”,以前动辄十几年才能获批上市的药物,现在审批周期大幅缩短。与此同时,国家还引入了全球通行的药品研发与注册技术要求,为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化接轨奠定了基础。
2018年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规则》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的引入,以及20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的推出,更进一步降低了生物科技企业的上市要求,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十年,中国创新药产业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大量海归创业,资本市场也热情涌入。不少跨国药企高管纷纷下场创业或加盟创新药企担任高管,如时任辉瑞中国总经理吴晓滨跳槽百济神州,时任阿斯利康中国创新中心负责人张小林创立了迪哲医药等等。
## 成果可期:创新药的“小高潮”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国产创新药研发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据IQVIA统计,中国医药企业研发管线贡献率从2013年的4%增长至2023年已经达到28%,中国的医药企业研发全球贡献率已经超越欧洲,仅次于美国。2021年,国产新药的上市数量首次超过了进口药。
国产创新药依沃西注射液在疗效上击败了全球“药王”K药,是国产创新药进步的一个缩影。2021年11月,亚盛医药研发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靶向药物奥巴替尼上市,破解了耐药难题。2023年8月,迪哲医药研发的舒沃替尼获批在国内上市,填补了EGFR exon20ins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领域近20年来的临床治疗空白。2023年,百济神州BTK抑制剂百悦泽全球销售额首次突破十亿美元大关,全年销售额达13亿美元,成为国内首个“十亿美元分子”。
## 资本寒冬:创新药的“危与机”
## 资本市场遇冷:投资人信心缺失
尽管政策利好消息不断,但大部分中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股价仍处于历史低位,资本市场的寒冬已经持续了数年。
微芯生物作为2019年科创板首家过会的创新药企,上市时的开盘价达到125元,但目前其股价仅为20元左右。
“医保制度改革后,虽然很多新药能更快地惠及患者,但新药的研发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新药的价值未得到充分的认可。”微芯生物创始人鲁先平表示,“原创药企试错成本太高,越是创新的药,越是亏钱。”
鲁先平认为,中国药物研发成本和经营成本正在急剧上升,如果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没有到位,医保直接决定药品价格为导向,而没有以药品的价值为导向,那么二级市场对新药的不认可也会传导到一级市场,出现目前资本遇冷,大量投资人撤离的情况。
## 医保谈判“灵魂砍价”:如何平衡企业投入与回报?
医保是药品市场最大的支付方。为了满足患者临床需要,推动药品可及,同时为了鼓励新药创新,国家医保局这些年做了大量工作,创新药可以通过通过医保谈判的方式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然而,新药进入医保过程中,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医保的“灵魂砍价”,有助于推动药物可及,但如何平衡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回报,也受到关注。
新药研发的特点是“九死一生”,大部分项目都会以失败告终。少数成功的项目,如果不能实现巨额盈利,就很难补偿多数失败项目的沉没成本。
## 海外资本撤离:对中国创新药的担忧
美国资本的撤离恐怕将继续持续,而且或许不乏较大幅度地撤离,他们减少对中国创新公司的投资可能是一个长期趋势。
美国投资人担心的主要问题包括:
- 产品的规模是不是能做大
- 药品在中国的定价问题
- 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前景
- 目前股市的刺激政策是否可持续
- 医保政策是否可预测等等
## 创新药的“白菜帮子价”:低价背后是“没有明天”
## 价格过低:阻碍中国创新药发展
“中国创新药的价格搞得太低了。”一家企业的高管王诚表示。
以首款在美国上市的国产PD-1抗癌药为例,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的售价,是中国售价的24倍。
“但是没有明天、后天了”,王诚说,“药价搞得太低以后,没有回报,就没有人再往里投钱了;你自己的工业垮掉了,又得靠进口,完全靠进口后人家(指跨国药企)又不降价了。”
## 研发生产成本:不能只看“白菜价”
化药生产的成本只占其销售成本几个百分点,生物药的生产成本占销售成本仅有十几个百分点。制药企业大量的成本,产生于研发阶段。每一个临床阶段都能消灭为数众多的候选药物,让药企上亿的研发投入灰飞烟灭。
“我们一定要摆脱一个逻辑:就是只看它的制造成本是多少。一定要把研发成本放进去。”王诚强调,不能以其生产制造成本衡量其售价。
## 对外授权盛行:现实的选择
在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都变得现实,先考虑如何活下去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何近一两年来会出现如此多的生物创新药的对外授权交易。
据医药魔方统计,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业通过BD获得的首付款总额达267.64亿元,首次超过IPO渠道募资总额,并且是后者的近两倍。2024年上半年,国内药企也达成了约42项对外授权合作,累计交易总金额25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0%。
“如果从商业价值来考量,那么寻求对外授权是企业发展较为容易的一条路径,因为它并不用考虑最后能否上市的问题,事实上90%的对外授权药品最终是无法上市的。”鲁先平表示。
## 美国市场:创新药的“救命稻草”
## 海外市场依赖:利润来源不可或缺
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在中国市场获批五年后,才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上市。这款药物在美国的售价是中国市场的24倍。
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是第一个中国自主研发并获美国FDA突破性疗法认定、加速批准上市的抗癌新药,其全球销售额中,美国市场贡献最大。
传奇生物则更加“激进”,将美国市场作为其新药的首选市场,中国市场的产品上市则推迟了多年。
## 出海:探索全球化之路
中国创新药企近年来纷纷出海,在美国、欧洲等市场寻找收入来源。这其中,少数中国药企是独立运作其海外业务,大多数药企与跨国公司合作,一起分享海外市场权益。
## 重新出发:如何走出困境
## 政策支持:要市场,不要补贴
“你们对创新药的支持,首先不需要在税收上支持,不需要给补贴,财政上的补贴意义不大。”王诚表示。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是创新药企的底色。那些位居全球前列的制药企业,其研发投入规模更是巨大。
“给我政策,给我市场。”这是王诚以及众多制药企业更期待的支持。“政策生态环境要好,投了钱要看到回报。如果大家投资没得赚,他不投资了,科学家肯定是另找出路。”
## 医保支付改革:完善支付体系
有药企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国产创新药支付改革是整个产业良性循环发展,最后一块有待弥补的短板。
鲁先平认为,中国生物医药重启周期就两条道路,一是解决医保支付的合理性问题,二是企业在资本市场恢复融资的能力,支持企业的全球化,其中只要满足任何一条,中国创新药就能走出低谷。
## 政策落地:从细节入手
“国家正在加大推动创新药的发展,包括我们生物医药全链条的支持,近年来,关于创新药产品定价灵活性的呼吁也一直在持续。”苏慰国表示,“然而由于医保局和各地政府需要控费,也就是说中央的政策到了地方上难以落实,所以我认为想要推动新药的创新,还是必须要从政策落地实施的细节入手。”
## 一流市场与一流企业:未来可期
## 构建一流市场:孕育一流企业
目前一流制药企业集中在美国,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巨大的医疗开支,为创新药物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中国只有发展成一流的医药市场,才能孕育出一大批一流的制药企业。
“从战略角度出发,没有哪个国家有很强的医药行业,但没有强大的本土市场。”张小林说。“我们去薅美国的羊毛,把产业建起来是不可能的。”
中国制药产业经过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创新的基础已经打下,薪火传承甚至燎原的希望还很大。
## 总结
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企业需要积极探索全球化发展之路,并不断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也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医保支付体系,营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创新药产业将能够克服眼前的挑战,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 常见问题解答
Q1: 中国创新药产业目前面临哪些挑战?
A1: 中国创新药产业目前面临着资本寒冬、医保支付困境、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资本市场遇冷导致企业融资难,医保谈判的“灵魂砍价”让企业难以获得合理的回报,而市场竞争的加剧则迫使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Q2: 中国创新药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A2: 中国创新药企业应该积极探索全球化发展之路,并不断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要注重与跨国公司合作,共同分享海外市场权益。
Q3: 政府应该如何支持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发展?
A3: 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医保支付体系,营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Q4: 中国创新药产业的未来前景如何?
A4: 中国创新药产业的未来前景充满希望。随着中国医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国创新药企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Q5: 中国创新药产业如何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A5: 中国创新药产业要实现“弯道超车”,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科研机构要加强基础研究,共同推动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发展。
Q6: 中国创新药产业的目标是什么?
A6: 中国创新药产业的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药研发中心,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药物。
## 结论
中国创新药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挑战,也蕴藏着巨大机遇。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需要共同努力,推动中国创新药产业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希望。